推荐文章首页 >>学科建设 >>推荐文章 >> 内容浏览

对学科群建设的认识与实践时间:2010-05-05  来源:研究生处  编辑录入:项延训 马桂敏  

学科建设是大学各项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学校教学、科研以及服务社会能力和水平的重要基础。20世纪90" 年代,随着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实施,国内许多高校出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提出并开展了学科群建设。所谓学科群是指若干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点的集合,以形成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多学科有机综合体。学科群是学科综合化发展的新趋势,对学科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开创性意义。学科群的建设对高校有着较为显著的现实意义,如何建设学科群,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这些都是需要研究探讨的问题。笔者在分析学科群建设现实意义的基础上,拟对一些影响学科群建设的主要因素谈些认识,并提出改进建议,最后结合学科群建设的实践案例做一些分析。

 

一、学科群建设的现实意义

1.促进学科发展。当前,因深入研究的需要,学科划分越来越细,使专业向高、精、深发展。但同时成立的跨门类、跨学科专业的综合性研究实体已经成为科学发展的主要途径。学科群的诞生正好解决了两者的矛盾,使之有机地结合,促进学科间相互协作,发挥群体效应,优化学科结构,拓宽应用学科领域,促进学科融合、渗透,形成新兴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这将为学科保持优势和增加活力提供可持续性动力。

 

在促进新学科发展的同时,组建学科群也可以克服学校中原有学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一些学科研究方向缺乏新意,研究内容与国家、地方经济和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还有一些学科虽然紧跟社会发展,但是缺乏竞争力,不能形成主打品牌,一直处于弱势,这些学科往往在研究人员上缺乏梯队,实验仪器设备陈旧残缺,根本无力争取重大科研项目,从而影响学科建设。通过组建学科群,可以有效改变以上的情况,达到资源、人员的有效配置,促进学科发展。

 

2.有利于人才培养。学科群的建设有利于人才培养,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科群内不同学术思想的相互交融,不同研究方法的相互借鉴以及各种理论在不同学科间引用都会撞击出创新的火花,这不仅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创造了环境,拓宽了知识面,同时也为产生新观点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场所。二是学科群的建设打破了学科间的阻隔,由此产生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大量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用价值的研究课题。如很多高校开展研究的纳米功能材料,这是融合物理学、化学、材料学为一体的学科群。该交叉学科群研究方向与经济建设结合点多,社会应用面广,有效地拓宽了专业口径,为高校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创新能力不足、专业口径过窄和适应能力不强等现实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

 

3.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归根于科研的创新能力。学科群的发展既能有效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培育出新的学科增长点,同时又能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两个条件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条件。优秀的人才去研究新兴的、有发展潜力的课题,才能创造出前沿的科技成果。因此学科群的建设能促使科研创新能力的提高,由此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学科群打破传统学科界限,使师资、仪器设备、科研场所、科技资料等教育科研资源实现自由共享,这样优化配置的结果使学校原有特色学科更加显著,并得到巩固和加强,同时又利用其辐射带动学科群内一些比较薄弱的学科的发展,使这些学科也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形成新兴的优势学科。这样的良性循环使学校能拥有众多的前沿技术和一批有活力的优势学科群,从而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影响学科群建设的主要因素及建议

1.学科群的组织形式。国内学者对学科群组织形式的研究分为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是按几何图形的形式将学科群的组织形式概括为5种,即树状型、网络型、行列式型、星团状型和原子团簇型。其中树状型是指以一级学科为主干,延伸出若干二级学科,再由二级学科生成多个研究方向,是一种按学科层次组成的分级结构的学科群构建方式;网络型是指学科群在纵向上具有明晰的学科层次,横向上则表现为相关学科、跨学科的有机联合;行列式型是指以性质相近的学科组成学院,构成学科群的列,以重要综合科学研究任务为纽带,组成横向联系的学科群,以研究中心为组织形式,构成行列式的行;星团状型是指由核心主干学科、骨干学科、支撑学科、外围相关学科分层交叉构成学科群;原子团簇型是指以带头学科为中心(二级学科)、周围围绕着若干个学科点(二级学科)甚至研究方向的分层次交叉融合的结构模式。第二种观点是从学科群结合的紧密程度,将学科群的组织形式概括为3种,即实体型、紧密型、松散型。其中实体型是指由某种强有力的行政机构把一些学科组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学科群;紧密型是指由比较稳定的学术团队组织起来的学科群;松散型是指由重大科研课题联系在一起的学科群。第三种观点将学科群的组织形式概括为

4 学院实体型组织形式,它是依托现有的高校建制对学科群进行建设;新组实体型组织形式,它根据学科群建设发展的需要,将部分学科从原来的院系建制中脱离出来,重新组建学院、研究所或学科特区等高校两级单位;学术团体型组织形式,它是指比较稳定的学术团体或学术组织将相互关联、联系紧密的学科群组织起来的一种形式;科研凝聚型组织形式,它是指通过重大科研项目将相关学科的部分成员汇聚在一起的学科群建设形式。

 

这三种观点基本上涵盖了目前国内高校所采取的学科群建设的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各有优缺点和适用对象。组织形式作为学科群建设的外在模式,当其适应学科群发展战略时,能有效地促进学科群的创新和发展,提升优势学科,形成品牌学科群;当其适应不了整个学科群的发展战略时,将会起到阻碍作用,而此时学科群如果不调整组织形式的话,它的拓展将会受到约束,也就不利于学科的发展和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有鉴于此,学校应认清现状,合理规划。在组建学科群时采用何种组织形式首先要有充分的调研,要明确学科群的建设目标,针对目标进行细致规划、决策和论证,充分考虑学科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学科的发展趋势,选择与目标相符合的组织形式;其次要明确行政隶属关系和资金筹措方式,因为行政职权、人员编制以及经费投入等方面的情况都会直接影响到组织形式的选择以及将来学科群的建设。当然,对于学科群组织形式的选取还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高校自身现在的院系建制、其他学科建设目标等微观因素,同时还包括国家的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以及各项方针政策等宏观因素,这些内外因素都需要综合考虑。

 

2.学科群的管理方法。管理方法是指按照现代生产技术规律和生产经营管理规律的客观要求,运用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某些成果,对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管理的办法。用于组织生产力方面的方法,同时也是用于调整生产关系方面的方法。

 

学科群作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内部是一个非平衡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和反馈,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变化,都可能引起全部其他因素的变化,变化后的因素又必然会反馈到整个系统中去。学科群内科研经费分配、科研成果的共享、岗位激励机制等等问题都必须依赖于制定一个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和评价机制。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能有效处理既有精细分工又有广泛协作的学科群内部复杂关系;能协调全体科研工作者的行动,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能积极组织各种生产要素,提高学科群的整体效能。因此,科学化管理方法的制定将直接影响着学科群的建设程度和建设成效。

 

有鉴于此,学校应明确职责,完善评价机制。首先,学科群的组织者对学科群中具体的人际关系、学术关系、经济关系、利益关系等关系要素要有科学的、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使学科群中既有激烈的竞争又有默契的协作,始终处于有机结合状态。其次,学科群内可以引入过程监督管理机制。在学科群建设过程中,学校相当于建设委托人,学科群的组织者相当于建

设代理人,为了使学科群的建设最终能达到既定的规划目标或完成中长期任务,取得学科群建设的最大化效益,这两者中间可以引入学科群监理人。学科群的监理受高校委托以委员会的形式对学科群建设实施监督和评价,督促奖惩制度,规范学科群实施和建设。

 

3.学科群的学术团队。所谓学术团队是指一些才能互补、团结和谐并为实现共同学术研究的人力资源及其相互关系组成的集合体。学术团队的组成人员一般是学科带头人、团队组织中的其他研究人员、其他组织中的客座教授、兼职教授等等。学科群对外交换信息的载体是学术团队,而学术团队本身存在着多个方面的因素影响着学科群的建设发展,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术团队的开放度,它是衡量学科群开放度的有效指标。

 

系统的开放度是指这个系统与外界整个能量(包括物质、人员、信息等)交流的程度。学科群作为一种耗散结构的复杂大系统,它对内和对外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不断地和外界进行物质、人员、信息的交换。在物质技术基础相同的情况下,学术团队的开放度比较小,则团队内接受到信息的人比较少或者说团队内吸纳新的信息的潜力就比较小,这样会导致团队掌握技术能力或学习能力降低,从而影响学科群的竞争力。反之,学术团队的开放度比较大,则团队内接受到信息的人比较多,即吸纳新的信息的潜力比较大,这样就提升了大家的学习创造能力,从而加强学科群的竞争力,有利于学科群的发展。如果两个学术团队的开放度差异比较大,则在竞争的过程中,最终的竞争结果是开放度大的团队逐渐取代了开放度小的团队,相应的两个团队所在的学科群也会形成一个强势和弱势的对比。因此,可以认为学术团队的开放度是影响学科群发展的关键因素。

 

有鉴于此,学校应加强国内、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团队外部开放度;建设团队文化,形成团队和谐氛围,提高团队内部开放度。首先,一个团队要具有对外的开放度,团队要具有其他团队难以超越的优势,必须及时了解自身研究领域的国内、国际最新学术动态。了解的方式可以有:争取承办国际、国内的大型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在团队内进行学术讨论和讲座;提供经费、安排时间组织团队成员赴校外、海外交流访问;聘请海外的知名教授成为团队的外围成员,指导团队的科学研究,等等。其次,一个团队要具有内部的开放度,这个内部的开放度就是团队文化。团队能否有共同的信念和目标,能否有强大的创造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是否拥有和谐、宽容、开放的文化氛围。学术团队要承担国际、国内重大科研任务,必须将繁忙的日常工作和文化建设相结合,通过完善制度、沟通交流和人性化关怀等手段增强团队的合作精神,提高大家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努力创造一个开放的、和谐的团队氛围。

 

三、学科群建设举例

我校2000年获批成立的超细材料制备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学校从超细材料制备相关的化学、化工、材料、物理等学科抽出的精干科研力量组建而成,在学科群的组织形式上采用新组实体型重新组建研究实验室,它具有统一的行政机构、明确的科研目标、固定编制的科研人员以及稳定的科研经费。同时,该学科群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为核心,联合化工原理、反应工程、粉末工程、胶体化学、空气动力学等支撑学科及外围学科进行科研工作,从这点看其组织形式也属于几何形式中的星团状型组织形式。采用该种组织形式是考虑到当时学科群建设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比较成熟,成立独立的开放实验室有利于加强该新兴交叉学科的组织与管理,能促进学科群进一步发展。在运作模式上,学科群采用上游有高水平的技术学科为源头,周围有有关学科支撑,下游有工业化试验和产业化基地的方式,依靠技术转移,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使其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有自我发展能力的体系。

 

学科群以现代项目管理理论和组织行为理论为指导,建立适应学科群发展的管理体制。学科群成立学术委员会作为学科群的监理人,对课题立项、筛选等工作进行指导把关,利用开放实验室的条件和政策,以项目招标、委托开发、课题申请等方式开展研究工作。实验室为课题提供经费,项目开发的小试成果提交工程中心实施放大,对具有市场前景的工业化技术,由学校控股科技公司进行产业化。实践证明这种管理方法合理有效,它利用了多学科综合优势和人才优势,取长补短,百家争鸣,在投入成本不高的情况下,投入产出比却非常可观。学科群近几年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国家攻关项目及“863” 计划项目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项目40余项。

 

学科群在学术团队的建设上尽量避免目前高校广泛存在的导师+学生模式,成立了学术委员会,设置了国外学术顾问、固定研究人员、客座研究人员等岗位。学术委员会聘请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郭景坤院士为主任,校内院士为副主任,同时还聘请美国、日本、英国、瑞士等国家的一些著名高校教授为学术顾问,团队成员也积极走出国门与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的著名大学、研究所和大公司进行讲学和交流。这些措施加大了学科群在建设过程中与国内外的信息、技术的交流与合作,拓宽了学科群的视野,扩大了学科群对外开放度,有利于

学科群瞄准高技术发展的学科前沿,选准高水平的研究方向。此外,学术团队在内部非常注重团队文化建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青年科研人员之间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内部积极培养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团队成员,加强成员之间的感情联系;团队内成员相互尊重、宽容,鼓励学术争鸣,保护不同意见。和谐的团队文化建设不仅为学术团队营造了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还为团队赢得荣誉,学术团队曾先后被评为上海市模范集体。

 

四、学科群建设的思考

 

影响一个学校学科群建设的成效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学科群的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学术团队等主要因素外,学科群的建设还受到学校具体校情的影响。学校在组建学科群时,必须尊重学科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学科发展的内涵,因势利导,积极组织;积极营造学科群发展的外部环境,提供制度性的保障条件,采取合理的措施,制定人才队伍、资源配备、条件

 

保障等方面制度性安排。

 

学校在学科群建设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明确学科群的目标。学科群的论证和组建都要有明确的目标。学科群一般在知识面上覆盖比较广,实力较强,科研攻关能力也随之提高。因此,学科群的目标应该针对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或社会问题来确定;在内容上要具有丰富的可容性,能吸引众多学科的积极参与;应该经过充分论证,达成共识,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

2.处理好学科群内学科间的强弱关系。组建学科群时要理顺学科之间的关系,确立重点学科的主导地位,合理有效地集合相关学科,形成核心学科、紧密学科和外围学科。在加大支持核心学科建设的同时,也应该注意对弱势学科的扶持。坚持以集成互补、辐射带动,促进强弱平衡、并行发展。

3.处理好学科群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学校的整体资源是有限的,要合理地规划好学科群建设的规模,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学科群的建设往往针对经济发展中重大的科技问题或社会问题,这些问题是一个综合体,需要众多学科参与共同解决。然而,单一的学科建设一般会要求本学科在所属领域内向尖端、高深方向发展,向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发展。这两者在目标上存在一定矛盾,在建设规模和资源分配上也是存在此消彼涨的势态。因此,如何使两者之间能有效链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需要学校充分研究,并做出科学的决策。

4.处理好学科群建设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建设一个项目是否取得成功,主要还是看最后产生的结果。建设学科群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克服建设中重争取资源、轻建设效果的现象。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重点,创新并完善有利于尊重和保护创新思想的学术评价制度,由单纯的数量评价向更加注重质量评价转变,提高投入产出比和产出质量。

 

(作者项延训系华东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工程师,马桂敏系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副研究员,上海200237)